成都校园霸凌心理咨询|江苏省启东三名女生跳楼,中国儿童自杀率居世界第一引发的思考
文/沙林凤凰网《肿瘤信息局》特约撰稿人
核心总结:
1、11月15日晚,江苏启东三名女孩跳楼事件,令学生和家长震惊。 9月份以来,已发生60多起坠落事件。中国儿童自杀率居世界首位。青少年自杀问题已成为许多学校调查和预防的重点和敏感话题。
2、《上海市学生心理普查问卷》部分问题明显涉嫌诱导自杀。该事件是一起重大心理医疗事故。学校是预防校园青少年恶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心理调查不能草率。它们需要用一种爱来进行,包括普查、反馈、访谈等诸多步骤。
3、学生实际自杀率比10年前略高。心理教育专家李刚表示,学校心理恶性事件其实很难杜绝。预防心理恶性事件不仅需要学校的参与,家庭氛围和教育也至关重要。
启东三名11岁女孩跳楼,结果怎么样?仅9月份,就有20多起公开报道的学生跳楼事件。自杀调查为何引发争议?
11月15日晚,江苏省启东市一所小学六(1)班3名11岁女生从五楼坠落。几天后,孩子从启东市人民医院转到上海复旦大学儿童医院。 11月21日,坠楼孩子的家长告诉媒体,他目前仍在ICU,需要进行一系列后续手术,但没有生命危险。
这起学生跳楼事件震惊了学生家长,也为近年来困扰家长和学校的学生跳楼事件增添了新的悲剧。
启东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是因为三个还没有到感受到生活艰辛的年龄的女孩相遇并跳楼,完全不顾死亡的痛苦,给人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事件原因尚不清楚。有关部门初步调查,排除他人所为。不存在老师体罚、校园欺凌等情况,也没有发现与网络传闻的游戏有任何联系。
目前,三名女孩仍在接受救援。他们无法说出真正的原因,但他们肯定遇到了巨大的心理问题。
▎江苏启东实验小学三名11岁女孩坠楼自杀。
据不完全统计,9月份以来,无锡已发生坠楼事件近60起,其中包括一名初三女生坠楼、合肥一名10岁男童坠楼、杭州、南京、湛江的一名小学生跳楼事件。这不包括选择上吊、溺水或其他方式自杀的学生。在选择自杀的10岁至15岁学生中,跳楼自杀最为普遍、最为悲惨、最为痛苦。
此前,江苏启东,5月曾发生过成都四十九中一名16岁学生坠楼身亡的更惨烈事件,引发社会大规模关注。
据北京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中国儿童自杀率位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 2 名儿童自杀身亡,8 名儿童企图自杀。在全球范围内,自杀已成为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
学校作为许多儿童生活中的避风港,其保护作用似乎正在减弱。这些孩子选择自杀的大部分原因都与学校发生的事件有关。
青少年自杀问题已成为许多学校调查和预防的重点和敏感话题。
11月中旬,上海长宁区一所学校发布的一份“自杀清单”就像一根导火索,引发了家长和社会的巨大反响。
江苏启东三名女孩跳楼事件与长宁区中小学“自杀调查”几乎在一周内同时发生。他们都指出了同一个问题:青少年自杀,甚至年轻时自杀。
“自杀调查”是诱因还是担忧?这是一起重大心理医疗事故
上海学生心理普查事件表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固然必要,但如何关注更重要。
据悉,此次调查问卷规模相当大,有120个问题以上。据说,有的学校有近200道题,其中58至94题与自杀有关。让家长生气的是,这些问题中的问题表面上是客观的,但却没有表现出保密和关心。有些问题显然具有误导性。有家长说这是直接从国外心理测试题翻译过来的,没有任何中文修改(英语的客观性是在另外一个语境下表达的,如果原封不动地拿在中文环境下就行不通)会显得无所谓)。
长宁区已就此事作出反馈。这件事是由于工作疏忽,导致问卷发放错误——医学成人问卷被误发给中小学。
“大人问这样的问题都会疯的,更何况是小孩子。”家长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疫情以来,各地都爆发自杀事件,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变得异常敏感。这些极具挑衅性的问题,无疑是在看似平静的池子上投进了石头,激起了波澜。
包玉刚实验学校小学部家长委员会致长宁区教委的一封信《关于长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调查的建议》在网上曝光。信中指出:调查问卷的合理性、调查问卷的隐私性、前期工作和后续工作均存在问题。
一些学校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玉岗包小学外籍校长已向家长发出致歉信,并安排家长代表与学校、当局及问卷设计者进行面对面沟通。
一些学校处理了这起事件的善后事宜,聘请了心理专家为完成问卷的孩子们提供心理咨询。
华南中小学心理教育专家李刚表示,如果这样的调查问卷确实是针对中小学生设计的,那肯定是有问题的。这是一种基于儿童已经有抑郁倾向的假设的归纳设计。
“显然,如果没有更有经验的心理专家讨论和审查,它的广泛应用应该被视为心理医疗事故。”
心理专家李刚一直在某省中小学心理教学与咨询领域进行探索。他曾近距离接触过许多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积累了多次采访和咨询的经验。
对于这起“心理医疗事故”,他也觉得最大的问题是鲁莽,没有以深沉、慈悲的态度对待青少年脆弱的心理。
“如果我们做这样一个心理调查的话,会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进行普查。首先我们会尝试梳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压力、同学关系、焦虑指数等。”等——学习压力一般是最安全的,焦虑甚至焦虑症不会造成自杀等极端问题,相对安全,所以用于人口普查。”
“第二步,找出哪些学生有问题迹象,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可以通过谈话、学习情况、周边反馈等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更近距离的观察。如果确实存在问题,他们将专注于他们。”
“第三步是与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一对一的采访,这样才会触及敏感问题,但不是直接的方式。他们可能会问,‘你最近整体情况怎么样?’ “你觉得有压力吗?”今年,我以考察新学年调整的名义,从三个方面邀请大家提出关键问题,一是学习情况如何?人际关系如何?你的感受如何?这才谈到核心问题。
▎西安一9岁女孩因未能按时完成作业从15楼跳下。她在遗书中写道:“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孩子说他心情不好,就趁机问他做错了什么,有没有消极的想法等等。谈话时一定要注意用词,不能用赤裸裸的言语。”例如“自杀”等,但更多地使用...中性,例如“消极想法”等。
“如果学生的心开放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会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消极思想?这个时候学生可能会失去克制和伪装,说生活无趣。这样,我们就会我像剥洋葱一样把问题一层层剥开,问题的严重性更加清晰了。”
调查人员是怀着一种爱的心情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调查,而不是纯粹冰冷的科学研究。当他们打开学生的心扉时,就需要对待他们。
“我们不是说打开就完事了,而是把伤疤包扎好,然后淡化。我们会告诉学生,人生总会有起起落落,有一些消极的想法是很正常的,甚至老师有时会这样做……这给他或她一种归属感,让他或她觉得他或她的想法并不是特别不寻常。”
“如果评估风险非常高,比如学生反映,在过去的14天里,他每天心情都很不好,每天都感觉很痛苦,经常想死,我们看看学生是否真诚,没有欺骗,这就能告诉我们危机的程度。如果很高,需要反馈并与家长、班主任讨论。没有一个学生会拒绝你真诚的帮助,他们也会理解心理老师的举动。然后请家长带他去医院进行具体的治疗。这超出了我们的工作范围,但我们绝对是校园青少年恶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
学生真正的自杀倾向是什么?怎么才能被发现呢?
通过对中小学生各种形式的心理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并不像预期的那么高,约为30%,比10年前的比例略高(焦虑、压力、短期情绪问题等都算心理问题)。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真正严重到有自杀倾向的人数应该在3‰(千分之三)左右,比10年前略高。
很多孩子都会口头上说,活着好累,应该忘记死亡。这类人比例会更高,但是否真的有自杀念头还需要进一步区分和识别。
李刚老师表示,目前学校的心理状况令人瞩目,有统计显示增加了不少。这其实与观察和研究的角度不同有关。过去,学校会把很多打架斗殴、逃亡、校园霸凌等事件归咎于德育水平和品行问题;但现在心理发展较好的学校会考虑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很多一旦挖掘出来就会引起重视。 ,并发现它们实际上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对于心理工作者来说,任务更加艰巨,而且往往深不见底,需要更多的精力和仔细的观察。
孩子很容易自杀,这一定是心理不健康造成的。他们不成熟的感知系统完全不知道死亡的可怕和生命的责任。在邪恶因素的引导下,很容易走入歧途。
这一事件也进一步说明了青少年心理治疗需要细分。女孩有特殊的心理状况。特别容易让多个女孩聚集在一起,制造一种虚假的同理心和安慰,以为她们可以去到世界的尽头,甚至到另一个地方。世界也可以互相支持。三个女孩之间的叽叽喳喳和相互同情,与外界给她们带来的痛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产生了一种对父母、社会和学校的异常对抗。
▎成都四十九中跳楼事件。
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为何选择跳楼自杀?为什么在学校预防儿童自杀如此困难?
李刚偶然发现了一个发生在华南一所中学的案例。一个品学兼优、学校一直重点培养的孩子,没有任何心理问题,与同学关系也很好。一天下午,他突然跳楼自杀。这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也让他们感到非常痛苦和难受。一个好孩子,所有人都期待她不一样,结果却酿成了一场惨烈的悲剧,太让人震惊了!
随后,李刚仔细研究了案件情况,发现家长们工作繁忙,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们误以为父母只关心她的成绩,不爱她。想必是受到了双重打击,才让她采取了果断的行动。
这是学校对女孩的亲密同学进行心理干预后才发现的。
这证明一般心理筛查是多么重要,但针对特定原因的筛查更重要。有什么特殊原因吗?家庭。
真正造成恶性事件的往往是他或她的核心家庭,或者说原生家庭。父母之间的关系破裂,导致对孩子缺乏教育和关爱,或者家庭教育方法错误。比如,孩子经常被骂:“我为什么生出你这样的孩子?” “你太坏了。”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事情你连想都不敢想”等等,从最敏感的地方否定了孩子。这样,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很低,他的信念也会很低。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我干脆死掉,或许对家人更好……
▎安徽黄山一所学校,一名男生站在学校宿舍五楼阳台外欲跳楼。他在宿舍留下了遗书,写着他想对父母说的话。他说:“我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对不起,去生一个更好的吧。”
相反,当孩子走出去,接触这个世界,承受命中注定的打击,遭遇各种歧视、排斥和孤立,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时,良好的家庭环境一定要让孩子觉得,无论外面发生什么事情,我可以回家,我父母都在,如果我从高处摔下来他们可以接住我。
有些父母的做法可能是当孩子从高处跌落时踢他们,这对孩子的支撑很差。一个选择恶性事件的孩子一定有一个非常糟糕的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
▎上海一青少年与母亲争吵后跳桥身亡
其实,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在同一所学校,大家面临着相似的学习压力。绝大多数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会选择过度的行为,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一定是因人而异。与人格特质相关,人格特质是如何形成的?肯定和家庭氛围、教育有关系。因此,预防孩子负面心理事件的发生,家庭是首要任务。
李刚告诉记者,学校心理恶性事件其实很难杜绝。
一些行为典型的学生就是所谓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即使他们尝试吞药、割腕等自杀行为,也相对容易预防。我害怕非典型的行为,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那个表现很好的女孩,突然爆发,并以恶性坠楼等决定性的形式结束。基本没有恢复的可能,防不胜防。
疫情发生后,孩子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有的孩子病情更加严重。因此,在普查的基础上,教师尤其是专业心理教师必须有敏锐的眼睛,去发现隐藏在各种幻象中的线索。 。这对学校心理学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现在我做了这项工作,我必须像希波克拉底医生的誓言一样,把一切奉献给患者。当我看到一张张年轻可爱的面孔时,我情不自禁地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心理干预中。”李刚说。
女孩自杀后,她的父亲再也没有出现。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