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少年抑郁心理咨询|亲爱的小课桌程曦的忧郁:8岁小女孩的早熟与悲观,揭示现代亲子教育问题
来源 |吴志红,ID: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档亲子教育综艺节目,名叫《亲爱的小书桌》。
其中一位名叫程曦的8岁女孩非常令人心疼。
节目中,程曦的眼神总是带着早熟的神情,言语中带着悲观的语气——
老师让她努力争取第一,她会痛苦地说:“每次尝试,我都失败了。为什么我不能停止尝试呢?我还不如还在妈妈肚子里呢。”
如果她没能当选班干部,她就会觉得全班都不喜欢她。当老师说大家都喜欢她时,她的第一反应是“老师在撒谎”。
面对父母时常不在,她只会淡淡地说:“有什么理由去责备他们呢?我妈妈小时候受的苦可比我多得多。”
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一点也不美丽。”
程曦的忧郁让我想起了现实中的很多孩子。
七八岁应该是热情探索世界的年龄。
正常情况下,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目光里充满了天真和好奇,跳动着新鲜而充沛的生命力。
但有些孩子不仅充满了不安全感和自卑,而且对世界抱有深深的不信任和失望。
发生了什么?
节目中,观摩嘉宾对程曦的分析一致:因为缺爱。
但从程曦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一直在努力给女儿他们认为的爱——
为了给女儿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夫妻俩每天辛苦劳作,忙得不可开交;
程曦的爷爷会悉心照顾她,并注重她的学习。
可以说,在“一切为了孩子”的价值观下,大多数家长都是出于好意,也确实做出了很多牺牲。
但事与愿违的是,这种来自父母的爱,孩子却很少感受到。
在程曦心里,她更直观的感受是:
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在家陪伴自己;
爷爷对学习的期望太高,动不动就责备自己。
因为父母的爱是有“成人法则”指导的。
它指向更丰富的物质、更好的成就、更高的地位,但却缺乏纯粹、无条件的爱。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鸡宝宝的妈妈,她在孩子的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但她仍然极度焦虑,会以各种方式否认和攻击自己的孩子——
她甚至会直接向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只有你满足了我,我才会喜欢你。
可以说,她几乎可以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很少关注自己的需要;
她视孩子为生命,孩子生病时,她会整夜焦急地守在她身边,生怕他作业落后;
她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变得更好更强,在社会上立足,过上理想的生活。
这一切似乎都是爱情,
然而,成人世界的规则和条件是附加的。
在复杂的制约下,孩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母亲永远的不满、失望和敌意。
在孩子的世界里,无情的爱就等于“没有爱”。
即使他们能再懂事、成熟一些,也能学会用头脑去理解这份爱,明白父母的辛苦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条件。
但没有被爱滋养的灵魂仍然是干枯的,就像弱小的花蕾,未绽放就枯萎了。
看看身边的育儿家庭,我发现——
用“成人法则”来指导爱情的例子并不少见。
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三种类型的父母:“缺席父母”、“倒错父母”和“敌对父母”。
第一种:“父母缺席”。
也就是说,父母不仅在孩子的生活上缺乏关怀,而且在心理上也缺乏支持。
对于独自长大的孩子来说,生活的一切磨难都成倍增加,生活的一切痛苦感受也都成倍增加。
过早地经历难以忍受的孤独痛苦,会让孩子产生深深的无助感和被遗弃感。
当然,就程曦而言,父母虽然无法提供足够的陪伴,但也尽力将她托付给爷爷照顾,让她不用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
然而,她的精神和情感仍然存在问题。
每当她学习遇到困难时,爷爷只会严厉批评、训斥她。
这让她更加害怕“失败”,抗拒“努力”,导致她陷入绝望和习得性无助。
第二种:“反向父母”。
也就是说,父母一直在向孩子传递负能量,孩子也要像大人一样包容父母的不良情绪。
然而,孩子对父母有一种天然的爱。他们会对父母吐露的痛苦感到难过,但却无法帮助父母解决问题,这会引起深深的愧疚感。
就像程曦的妈妈一样,在和程曦相处的时候,她经常会说起自己悲惨的童年。
例如,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祖父重男轻女,对我的母亲非常残酷。当妈妈和叔叔都想吃蛋糕时,爷爷就会打她,把所有的蛋糕都给叔叔。
对于程曦来说,这种疼痛几乎是直线传递的。
再加上她的心理结构尚未成熟,不知道如何消化和处理这些复杂的情绪。
她能做的就是维持对母亲的认同,将内心深处的痛苦压抑下去,同时又努力透支情感和能量,像个小大人一样去安慰母亲。
所以在程曦眼里,世界并不美好,因为它对我和妈妈都不好。
没有人能拯救我遇到的困难,但我却很早就承受了父母的困难和情感的负担。
这也是程曦厌世、抑郁原因。
第三种:“敌对父母”。
也就是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时,完全否认甚至攻击。
比如上面提到的鸡宝宝妈妈,只对孩子提出要求,却从未看到孩子的情感需求。
当儿子在高压下表现出脆弱、崩溃时,她给予的不是共情和安慰,而是羞辱和打击。
在孩子们看来,这是一种敌对的态度。
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幼儿时期孩子的核心心理需求是被爱。
而如果此时父母被体验为敌对一方,那么这种被爱的需要就会被阉割,取而代之的是内疚和羞耻。
他们的核心感受是:我一文不值,被鄙视,被厌恶。
就像这个鸡妈妈的儿子一样,最终抑郁而辍学了。
总之,用“成人法则”来引导爱,会给孩子一个核心信念——
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重要的事情
我不可爱,不被选择,也不被爱。
最终,他们陷入抑郁,变得悲观厌世。
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来引导爱情呢?
记得某电视台采访了一些孩子,让他们谈谈什么是爱——
爱是当我悲伤时父亲为我擦干眼泪。
爱就是妈妈每天给我做很多好吃的食物。
爱是我和父母去洛杉矶看望我的兄弟。
这些简单可爱的词语几乎都表达了对父母陪伴和情感支持的天然需求,这也是爱的本质意义。
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们对??爱的需求和感受也很直接和简单。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
只有跳出“成人法则”,用“自然法则”来引导爱情,
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其中,具体有以下三个维度。
①高质量的陪伴。
真正的优质陪伴,不会刻意追求时间。
但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的身心处于同一个场域:
你在我眼里,我在你眼里,你在我心里,我也在你心里。
如果你整天陪在孩子身边,眼睛却只是盯着手机、电视,对孩子的关注三心二意,这种陪伴仍然是另一种形式的“缺席”。
我曾经看过一个视频:
一名卡车司机,由于常年出差,陪伴女儿的时间并不多。
但每次长途跋涉回家,他都会给女儿带一份小礼物,专心地陪在她身边几天,给她讲故事,听她诉说委屈。这往往是父女俩最幸福的时光。
当女儿4岁时,他还准备了一份非常特别的生日礼物:用气球和灯光装饰,整个车厢变成了“生日房间”。
当小女孩被父亲抱上车时,她兴奋地尖叫起来。她的父亲也是充满爱和笑容,他幸福的样子感染了很多人。
虽然不能时时刻刻陪在他身边,但父亲的功能可以发挥到极致,女儿在父爱的滋养下也可以变得活泼、可爱、自信。
② 更加肯定孩子的情绪。
情绪是自我的延伸。对于自我仍在形成的孩子来说,肯定自己的情绪会让他们感到被看到和被接受。
而这种接受体验就会内化到他的内心,建立起牢固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比如,当孩子因委屈而哭泣时,如果父母选择忽视或直接否认,那么孩子就会体会到自己的空虚,甚至对自己的存在感到羞耻。
但如果父母能够允许孩子在保持自我稳定的同时表达脆弱,并告诉他们:
“我知道你现在受伤了,如果你想发泄,就发泄一会儿吧,但小心别伤到自己,爸爸/妈妈会永远和你在一起。”
“只要你想跟我分享你的感受,我随时都愿意,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孩子们通常会因被看见、肯定和支持而平静下来。
肯定和接受的意义就是永远站在孩子一边,避免敌意。
只有感受到联盟的存在,孩子才会感到安全、稳定,才能安心地发展自己。
③ 做孩子的“排毒容器”,而不是把它倒过来。
当孩子遇到一些复杂、难以消化的情绪时,父母除了肯定、接受之外,还要充当他的“心理容器”,帮助排毒。
例如,当一个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时,他回家可能只会哭,但很难说出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时,家长可以先帮助孩子识别、命名情绪,通过与孩子的深入交流,与孩子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
悲伤、愤怒、羞耻、恐惧等。
先把这些复杂的感受理清,然后通过共情和理解,以孩子能接受的形式传达回来,让他能够面对、处理和消化这些情绪。
这是一个“排毒”过程。
否则,孩子很容易被强烈的情绪所吞噬,形成创伤和情结。
慢慢地,孩子就会内化这种“排毒功能”,培养自己的心理容器,逐渐获得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只能是从父母到孩子。一旦逆转,对于孩子们来说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曾奇峰老师曾说过:
让孩子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父母最大的使命。
有了爱,世界才充满光明和希望,
而孩子的一句“我觉得世界真美好”或许就是对父母最高的赞美。
“观看”+“转发”与孩子一起探索世界之美
作者:吴志红,高级心理咨询,热门专栏《过你自己决定的生活》作者,畅销书《家庭为什么会伤害人》、《爱情为什么会伤害人》等,微博:@吴志红。吴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现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成都、南京、武汉等9个城市开设。本文经授权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吴志红(ID:)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