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游戏瘾心理咨询|中小学生网络成瘾调查报告:样本总量与分布分析,揭示网瘾现状与地域差异
《中小学生网络成瘾调查报告》问卷总体情况——
样本总量:共发放问卷12,08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64份。
问卷类别:学生问卷5325份,家长问卷5325份,教师问卷1214份。
调查范围:东、中、西部地区10个省(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河南、湖南、辽宁、天津、陕西、四川。
样本选取:各省(市)9所学校,城市、城乡结合部、郊区县各3所,小学、初中、高中各3所(各省含职业高中1所) )。
调查方式:匿名填写。
其他方式:集体访谈、深度案例访谈;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
一、中小学生网络成瘾规模及分布
1.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约占中小学生网民的6.8%
2.城乡结合部学生网络成瘾率最高
3、男生沉迷网络的比例高于女生
4.网络成瘾比例增幅最大出现在初二年级
2. 中小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上网行为
1.中小学生上网频率更高、上网时间更长、非节假日上网频率更高
2.网瘾中小学生在网吧上网较多、使用手机上网较多
采访材料——
·16岁女孩:“我和朋友睡在网吧的凳子上,晚上12点准时睡觉。早上6点,网管管理员咖啡厅来叫醒我们,我们继续上网,玩到12点,又睡了,醒了继续玩。”
·某县14岁网瘾少年的母亲:“网吧太黑了,小小孩子在网吧里上网,脚都不着地。”
·16岁女孩:“我们这里有很多贪官,如果我们要来网吧检查,我们应该先给网吧打电话,网吧会让我们先避开。”检查完毕,我们就继续在网吧上网。”
3.沉迷网络的中小学生更多地使用互联网的娱乐功能
4.非成瘾和成瘾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频率和时长比较
5、沉迷网络的中小学生接触网络色情、暴力内容较多
采访材料——
·“晚上我去网吧找孩子,当我打开网吧的小包间时,看到的景象让我震惊,孩子们简直就是按照网上的视频表演的。” (一位父亲的话)
3.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网络认知和态度
1.中小学生网民普遍认识互联网的信息功能,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
2.沉迷网络的中小学生对网络的接受程度更高
4.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1.学习成绩差的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
2.沉迷网络的中小学生不喜欢学习,感觉学习负担重
3、沉迷网络的中小学生课余时间往往独处,假期上网时间较多。
4.沉迷网络的中小学生对现实生活更加不满
5、沉迷网络的中小学生对未来更加悲观
五、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人际关系
1.网络成瘾的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差,尤其是与父亲关系不好的学生比例很高。
2.沉迷网络的中小学生感到不被理解、保守秘密
3.非网瘾青少年与网瘾青少年的孤独感和初次交谈的比较
采访材料——
·16岁男孩:2005年接触网络,2007年开始上网吧,成绩有所下降。 2009年4月后,我不再上学了。从7月份开始,我每天上网13-1??5个小时,高中也不上了。我不和别人交流,我不出门,我没有什么爱好,我就是喜欢上网。
·16岁男孩:6岁开始上网,已经10年没有下楼、洗澡、和父母交流了。他的腿烂了。
六、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家庭教育环境
1.采取粗暴、溺爱或放任教育方式的家庭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比例较高
2.沉迷网络的中小学生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和共同活动相对较少
采访材料——
·16岁女孩:“和父母沟通少,矛盾多,尤其是妈妈。她管教严格,对着装、外出等要求很严格,逼着我化妆”额外的课,不准碰电脑,小学时就被限制交朋友,我别无选择。” “我妈妈经常打我,我爸爸很少回家。”
·14岁男孩:“我和父母的关系不好。他们不跟我说话,也不理解我。”
·7岁男孩:“我的父母很忙,他们都很优秀。在我长大的过程中,他们轮流工作、轮流上学,没有时间陪我玩。我讨厌忙碌以后只要钱够了,我希望能多陪孩子玩。”
3、父母不上网的家庭以及家里没有上网的家庭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比例较高
4.电脑摆放位置不同,反对或允许孩子上网的家庭网络成瘾率较高
七、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上网辅导
1.超过60%的沉迷网络的中小学生表示,自己的网络使用水平高于父母,约20%的人表示,自己的网络使用水平高于老师。
2.家长和教师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认识模糊,普遍缺乏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
八、家长和老师对网络成瘾的认识及治疗
1.网瘾中小学生的家长和老师更可能将网瘾归咎于网吧等外部因素。
2.家长和老师倡导家庭教育和心理治疗治疗网瘾
三、家长老师普遍呼吁加强网吧监管及相关立法
九、网瘾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
1.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
- 大多数青少年被父母或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迫带到惩教机构。
——大多数惩教机构采取封闭式管理,给青少年心理带来更多负面感受。
——大多数惩教机构以刑罚为常用手段(关暗室、跑步、站军姿、尺子殴打),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采访材料——
·一名19岁青年被家人裹上床单强行带上火车送往惩教所。
·一名14岁男孩称,他在家里被几个穿着警察制服的人强行塞进车里,并被送往惩教机构。
·一名16岁男孩说他的父亲骗他说他患有癌症。他被骗陪父亲到北京医院就医。结果我进了网瘾矫正机构就出不来。
·“来到这里后我感觉就像进了监狱,很不开心。”
2.惩教机构资质认证混乱、业务性质与原申请不符、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3.惩教机构管理混乱
——收费标准混乱。寄宿管教机构月平均费用为3134元。由于医药、检查等额外费用,实际费用往往超出机构公布的收费标准。
——被矫正青少年中存在暴力行为,给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并产生新的问题行为。
4.治疗理念单一、方法不合理、效果不理想。
——大多数惩教机构对网络成瘾缺乏科学认识,治疗理念不合理、不全面、不系统,治疗过程和方法单一。
——治疗效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90%、100%。
——回归难、复发率高、缺乏持久的后续支持。
10. 我们的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和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有效监管
2.实施青少年网瘾治疗行业准入制度,建立监督评估机制,确保青少年网瘾治疗的科学性和良好效果
三、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
4.扩大志愿者活动,推进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内容,改善家庭关系
五、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和利用,广泛开展活动,建立公益性绿色网吧,促进青少年文明上网
6.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举办青少年网瘾预防示范训练营和青少年网瘾矫正基地,建设专业青少年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团组活动,积极培养青少年文明上网习惯。
我们的研究成果——
主要报告: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
分报告一: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分报告2:专家意见
分报告3:青少年网瘾治疗机构现状
分报告4:文献研究报告
分报告5:国外治疗网瘾的策略和方法
分报告6:青少年网络成瘾个案访谈报告
致谢:项目组——
每一项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奚洁英、孙云晓、孙红艳、郭开元、杨守健、赵霞、陈卫东、王丽霞、朱松、洪明、姚建平、刘岩、胡玉辉、王悦、贾云英、陈苗苗、郭华、管英、陈云帆、杨文丽等。
致谢:课题组采访专家——
蒋启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名誉主编)
谢维和(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社会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卢世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青少年研究专家)
劳凯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法专家)
沉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
格桑泽仁(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催眠专家)
胡勇(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
宗春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北京12355青少年热线主席)
李雷(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徐雷霆(精神科医师,曾任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精神科医师)
朱卓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危机干预中心培训主任)
李玫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
陶然(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
压力(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心理发展研究院常务理事)
霍蕾(成都市心理咨询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心理委员会职工委员会主任)
李静(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教授,医学博士)
王淑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致谢:项目支持单位——
团中央权益部办公室、青少年预防犯罪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河南、湖南、辽宁、天津、陕西、四川等省(市)委
上述省(市)青年机构或青少年研究中心、团校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