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少年叛逆心理咨询|家庭治疗中父母的困惑:物质供养下为何孩子在心理上供养父母
作者 |林银丽丽
来源 |吴志红(ID:)
在家庭治疗中,我总是听到父母谈论同样的烦恼:
我不明白,我为孩子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这是我小时候根本无法想象的……
但他并不努力工作,也不感到快乐。相反,他很容易疲劳,精神也脆弱。
这给很多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作为父母,我为下一代创造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呢?
这是因为生活条件是看得见的供给。
从表面上看,父母确实给了孩子足够的物质支持。
然而,在看不见的地方,孩子却是给予者和照顾者。
即使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一直照顾父母并提供心理支持。
这是我们长期忽视的中国家庭的颠覆性现象:
父母在物质上支持孩子,孩子在心理上支持父母。
心理支持:
孩子感到内疚,所以他们取悦父母
明明是父母养育孩子,为什么说孩子赡养父母呢?
我先讲一下来访者华先生的故事。
华先生三十多岁了,尚未结婚生子,有自己的事业,是一位人脉广泛的社会专家。
然而,说到家人,他却羞于说——
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亏欠父母很多。我从小就让家人失望。
华先生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我深入挖掘并了解到:
他出生在一个条件非常好的家庭。
父母白手起家,大力投资教育,让小华就读于私立学校。
在别人眼里,小花衣食无忧,是一个快乐的孩子。
但事实上,小花的成长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妈妈在外工作压力大,就把脾气转移到小华身上,不断责怪他作业没做好;
爸爸出去应酬,说说笑笑,但感情劳动太累,二话不说就回到家,留下小花忍受冷漠;
父母在饭桌上诉苦时,对小花说:“这不只是为了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他从小就感受到:
我的父母在外面那么成功,但回到家却充满了负面情绪。
一定是我不够好,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让大家感到压抑。
他充满愧疚,渴望为父母做点什么来换取他们的幸福。
小花曾经观察到,父母看电视小品,偶尔也会笑,家里的气氛也没有那么紧张了。他开始滑稽地模仿从凳子上摔下来,这真让他的父母高兴极了。
从此,小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笑话”,给家里增添了一些欢笑。
可以说,出于愧疚,他为了在心理上赡养父母,甘愿成为笑柄。
长大后,华先生对身边人的“心理支持”格局也形成了。
表面上,他是一个照顾别人情绪、社交圈子广泛的好绅士。
他总能准确地察觉每个人的情绪,一旦出现问题,他会立即照顾对方。
比如,在饭桌上,他会主动向顾客敬酒,活跃气氛;他还会阻止女孩喝酒,并体谅不喝酒的人。

事实上,他内心总是很敏感,一味讨好别人,很少考虑到自己的心理需求。
在诊室里,每当说起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时,华先生都充满愧疚。
他总觉得自己是一个负担,所以他在事业上疯狂地工作,为父母晚年提供更好的生活。
不过,我给了他另一个版本:
他不是父母的负担。
相反,如果没有他,这个家庭早就“解散”了。
为什么这么说?
由于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处理负面情绪,每次回家都会暴露出焦虑、冷漠、烦恼;而他们的伴侣往往是直接承担者,互相争吵,冷暴力,甚至拆散婚姻。
在这个家庭中,童年的小华充当了父母的情感接受者,无形中“化解”了很多家庭矛盾,让家庭不致破裂。
但这样做的代价是,
小小年纪的他就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出于愧疚,他养成了讨好模式,持续为父母提供心理支持。
最终,华先生内心愧疚,总是为别人付出;
同时,他也深陷怯懦之中,导致他的人生受到诸多限制。
反转形式:
孩子叛逆是因为他们希望父母做自己
当父母把负面情绪带回家并遗传给孩子时——
孩子“继承”了情感,因此会成为取悦者,并努力工作来补偿父母。
孩子对情绪的“拒绝”会以相反的方式释放出对父母的攻击性。
曾经有一个叫陆毅的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时候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甜男孩,和妈妈的关系非常好。
奇怪的是,到了初中,他突然变了一个人。
他表现得不听话,说脏话,不同意就和同学打架;他与家人疏远,无法沟通,与母亲的关系也很僵化。
母亲一筹莫展,带着孩子前来咨询。
一开始,她说:“我们家里没有矛盾,不会在孩子面前吵架,一切都很好。”
经过多次与家人协商,我终于明白:
原来,陆毅之所以从小就是一个温暖的男孩,是因为他的母亲是一个柔弱的女人。
表面上她很少发脾气,或者对别人不满,但实际上她很缺乏情感——
恋爱期间,她发现伴侣出轨,独自默默哭泣,从未当面谈论过;
在工作中,她受到老板的压迫,受到同事的嫉妒。她很沮丧,却假装坚强;
在原生家庭,周末她要照顾生病的爷爷,她总是承受着牺牲……
她在很多方面受到委屈,但很少表现出攻击性。每次受到伤害,她都只能向儿子陆毅寻求安慰。
比如,母子俩散步时,妈妈会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妈妈很痛苦、很难受,但她不敢向别人发泄,所以只能默默忍受……”哦,生活就是这样”等等。
结果,儿子从母亲那里感受到了强烈的对生活、对自己的压抑感:
妈妈对别人太软弱,对自己总是觉得委屈;
每次来陪你解忧,都让我很不舒服。
以前的他,不懂陪伴,会对母亲感到不甘和委屈。
到了青春期,他开始怨恨母亲的软弱,拒绝接受她的情绪,因此变得好斗。

他想通过自己的叛逆行为告诉妈妈:
希望你不要再这么软弱了。
你可以像我一样成为一个“坏人”,攻击伤害你的人。
就像他经常对母亲说严厉的话:“你太弱了,不可能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他承认,内心深处他对母亲的软弱感到“厌恶”,因为母亲多年来积累的愤怒和委屈让他感到不舒服。
孩子逆反的背后,其实是对父母的反向“心理支持”。
这种逆向排列并不是与关系之间的分离和距离。孩子可能会无意识地向父母释放攻击性:
我正在成为你想成为但不敢成为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
当父母自身缺乏、无法疏导情绪时,就会将情绪转移到家人身上。
“接管”父母心理需求的孩子会成为讨好者。
“拒绝”父母心理需求的孩子变得极度叛逆。
无论结果如何,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都将是家庭的隐形负担。
使其发生
才是正确的“心理护理”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在情感上有缺陷,就会对孩子提出心理上的要求。
所以在一个家庭里,心智不够成熟的孩子,就得支撑父母的喜怒哀乐。
那么家长如何认识到孩子对家庭的“心理支撑”,又该如何应对和改变呢?
一位亲子博主、双胞胎男孩妈妈的育儿态度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年前,她的双胞胎儿子变得越来越调皮,情绪也不稳定,比如逛超市时到处乱跑、大喊大叫。
她大声喊叫阻止,却无法让孩子平静下来,反而引来侧目。
但现在,那些顽皮的双胞胎已经变成了非常受欢迎的小男孩。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因为在“孩子在超市闹事”的事件中,妈妈意识到孩子通常都很体贴别人,但并非在所有场合都如此。
孩子突然的异常行为可能是孩子想要提醒自己一些事情。
首先,她没有生气、责骂,而是开始反思:
我是否有一些焦虑传染给了我的孩子,所以他们突然大声喊叫?
然后她对孩子说:
“噢,我知道,你也想让妈妈发布一些东西吗?谢谢。”
“我看到了,你担心我吗?谢谢。”
当孩子觉得自己“好”的时候,就不会因为“犯错”而对家庭产生过度的愧疚或敏感。
最后,她会说:
“你表达了妈妈的情感,就是对她最大的支持!”
“不过你放心,妈妈能处理好。”
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他的表达被家人注意到和认可,然后父母就会处理。
在这样的言行影响下,两个孩子逐渐变得独立,与父母分离,而不是默默继承父母的情感。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