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青少年抑郁心理咨询|父母内心疾病影响孩子健康:如何预防和治疗家庭中的抑郁问题时间:2025-01-16 11:14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剧就是父母心中的疾病蔓延,而孩子却无辜地承受着治疗的痛苦。 父母想要治愈孩子,首先要反思自己。 作者 |番茄妈妈 谁能想到,自家从小乖巧懂事、聪明优秀的女儿,竟然得了抑郁? 前一段时间,女儿总是莫名其妙的心情,吃不下饭,对我们冷漠。 不仅如此,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经常出错,对学习极为消极。 我非常焦虑。一年后就要举行中考了。这怎么能做到呢? 于是,我趁着周末,带着队友和女儿,赶紧去医院心理科看望女儿。 经过医生一系列的咨询和问卷调查,诊断结果出来了: 原来是中度抑郁! 队友带着女儿去拿药,我坐在大厅里一脸疑惑。 这期间,不少带孩子看病的家长路过。 一对母子走过。男孩显然心情不好,低着头向前走去。母亲在旁边不停地说: 你听到医生刚才说的话了吗?日复一日心不在焉; 别人家的孩子都好好的,怎么就你一个人有这么多问题呢? 不要以为生病了就可以找借口不学习。晚上赶紧回家写作业,你听到了吗! 我心里还在感叹,这些家长这么压抑自己的孩子,难怪孩子会有心理问题。 后来我转念一想,我以前不是也对女儿说过类似的话吗? 我女儿从小学起就开始弹钢琴。虽然她钢琴弹得很好,但我从来没有夸奖过她:我练了一个月才做到这一点,我怎么敢这么说? 有一段时间,女儿很喜欢追明星,经常给自己喜欢的明星排名。每次见到她,我总是骂她: “你能专心研究严肃的事情吗?” “你上次语文考试考得很好,要不赶紧去学习吧?” 有一次女儿告诉我,她觉得不舒服,不想去上学,我断然拒绝:“我看你就是想给不读书找借口!” 想到这里,我感到无比的羞愧。 原来,女儿出现问题的根源是我自己。 我以前就看过这样的新闻。 贵阳一名13岁男孩患有严重抑郁,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 原来,这个男孩的学习成绩相当不错,在班里名列前茅。 但妈妈总觉得孩子不够努力,不断给他压力,告诉他家里有多困难,一定要考上好大学才能改变家庭等等。 在沉重的压力下,孩子的成绩开始下降,他感到极度自责,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讽刺的是,在他确诊后,他的母亲还在病床边喋喋不休: “你怎么这么抑郁?我们赚的钱都花在你身上了,我们现在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吗?” 我们每天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你还是很抑郁。如果你担心死我就会忘记你。 ” 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难怪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家里,男孩是病得最少的。” 这个抑郁孩子,其实已经让全家人都生病了。 @一心理学曾经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名叫斯勒的男孩向父母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咨询。 据了解,思乐始终无法集中注意力,总是情绪低落,甚至无法完成日常作业。 医生诊断为抑郁,但母亲却觉得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手机。 “如果你让他玩手机,他就没事。但是一到学习的时候,他就会在各方面感到不舒服,抑郁就是借口。” 当医生向家长和孩子解释相关事项时,思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 这是正常的。毕竟,你才10岁。这是精力充沛的年纪,可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但妈妈打断了他:“医生跟你说话的时候,你一定要认真听,不然你怎么听懂!” 从我走进去的那一刻起,这一幕就一直在发生: 说完会诊相关的事情,思乐要求去洗手间,妈妈不耐烦了:“每次到了关键的时候,你就会失控。”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后,斯乐把它对折给了我,妈妈又把它抢走了:“这是一张好纸,你为什么要折叠它?” 孩子每做出一个正常的动作,就会受到一次指导或批评。 突然,旁边一直沉默的父亲咆哮道:“你就是习惯了,把我培养成一个失败者!” 然后他不耐烦地走开了。 看到这一幕,我想大家都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好好的孩子突然生病了。 心理睡眠科门诊医生李艳曾提到,孩子患抑郁至少有一半与家庭因素有关。 因此,每次诊疗的前十分钟,李艳都会和父母沟通。她说: “你和你的孩子谈论什么?(很多)孩子代表父母生病。” 家庭就像一个小生态系统,孩子就是新芽。 很多花蕾生病、折断,都是因为背后的系统出了问题。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明明有病,却还要孩子吃药。 博主@成都精神病学刘春燕是一位从业20年的精神科医生,治疗过近2000名问题儿童。 她发现,很多患有精神疾病(抑郁、情感、精神分裂症等)的孩子都源于原生家庭。 一名高中四年级的孩子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他说他的脑子里住着三个小人。他们每天吵架,他都在场劝和。 后来我发现他的父母经常在他面前吵架; 有一个初中女孩,在学校里不和任何人说话。她渴望朋友却又不敢,最终患上了抑郁。 原因是母亲很强势,父亲冷漠,家庭环境极其压抑; 还有的孩子出现幻觉,总感觉有人在看着自己。其实是因为他们的父亲总是在家看着他…… 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问题,其实都是父母身上某个问题的反映。 可悲的是,医生会与家长沟通,提醒他们做出改变。 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有的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就多次进出医院,出院后半个月内又再次入院。 因为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即使住院期间症状有所缓解,回到原来的家庭环境后也会复发。 心理学家陈宇曾在《不解的男孩》中提到过一个叫雨轩的女孩。 从高一开始,她的压力就很大,焦虑、敏感,情绪波动剧烈。 经过深度采访,陈宇了解到,她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学业,还来自于家庭。 她的父亲脾气暴躁,情绪极其不稳定。 中考前,父亲为雨轩报了价值4万元的一对一突击班,但雨轩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也因此,她的父亲直接将她屏蔽了。 平时在家,吵闹的父母经常吵架,两个人总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 陈宇在听完雨轩的家庭情况后,认为父母是影响她心情的重要因素,建议她走出家庭漩涡。 但半年后,陈宇再次去看望雨轩,发现她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她甚至一度辍学,选择去寺庙当沙弥。 正因为父母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她才依然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如果父母不做出改变,孩子吃再多的药、接受再多的治疗也无济于事。 韩国教育专家李侑南曾是知名校长,她的两个孩子在她的高压教育下也表现出色。 然而,当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 然而,儿子突然辍学了,只想在家打游戏、胡闹; 女儿也效仿哥哥的脚步,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疯狂地撕毁衣服和书籍。 出了什么问题? 回顾孩子童年发生的无数事件,李六男突然发现自己似乎是一个统治者: 为了准备中考,她把两个孩子送到了远郊的一所全日制补习班,每天从早上5点学习到晚上12点; 女儿喜欢漫画,她就擅自闯入女儿的房间,找到了十多本漫画书,并责骂了女儿。 只要我发现作业有错,我就会责怪你…… 就这样,她把心爱的孩子变成了敌人。 经历痛苦反思后,她写下了《母亲的悔过书》,决心改变自己,不再强迫孩子。 她鼓励女儿学习糕点烘焙,支持儿子去上音乐课、打鼓。 最终,两个孩子都慢慢痊愈了。女儿考入国际知名大学,儿子也顺利完成学业。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表示: 当池塘里的水出现问题时,无论池塘里的鱼生长多久,都可能出现问题。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最应该反思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父母只有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才能真正拯救孩子。 想通了这一点,我决定从痛苦中吸取教训,改变自己。 首先,我决定对女儿的成长进一步退让,不再强迫她做她不喜欢的事情: 她想弹钢琴的时候就弹,不想弹的时候就不弹,给她足够的自主权; 其次,我不再用言语压抑女儿,而是开始发现她的一些优点并真诚地表达出来。 最后,我不再给她施加压力,花更多的时间陪她做她喜欢做的事情。 我尝试了解我女儿喜欢的名人,并为她的粉丝群发布推文。 那天,女儿突然说:“妈妈,你能陪我出去散步吗?” 我激动极了,连连点头。至少我重新赢得了女儿的信任,成为她情感的出口。 我想起另一位女儿患有抑郁的母亲的话:“我愿意成为女儿攻击和拆毁的目标,只有拆毁才能重建。” 我坚信,当我努力改变自己、推翻自己时,女儿一定会变得更好。 白岩松曾说过:“我认为现在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如何做父母。” 对于父母来说,口中的压抑、情绪的倾诉、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也许看似不起眼; 但时间久了,孩子的心终究会崩溃。 明智的父母会通过反思自己、改变自己来治愈孩子、重塑亲子关系。 请各位家长点赞并鼓励。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