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青少年叛逆心理咨询|孩子不听话是好事?资深心理咨询师为你解答儿童叛逆之谜时间:2024-07-18 11:09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本期《名师访谈》就有这样的疑问,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推荐下,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资深儿童心理咨询张鹏,凭借三十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张鹏为我们解答了很多关于所谓“儿童叛逆”的问题。相信每一位读过这篇文章的家长都会受益匪浅。 张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学教师(高中) 孩子不听话是好事,父母如果懂得这一点,孩子就会有福气。 荣:张老师,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经常对父母说“不”,跟父母唱反调,这就是所谓的“叛逆”吗?所谓的“叛逆”不就是青春期的一个特征吗? 张:我们家长喜欢用“叛逆”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当孩子不听话、顶嘴、对抗别人的时候,家长就容易紧张,认为孩子“叛逆”了。 但作为一名心理学老师,听到这样的现象,我还是很高兴的。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叛逆”其实是一种想要做自己的欲望,这绝对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孩子的不服从、叛逆、挑战、破坏规则都是创造力的温床,如果孩子什么都服从,其实就是在丧失自己的意志。 如果一个孩子想要做自己,做自己身体的主人,他一定会要求说了算,如果此时被外界束缚,他自然就会想要抗争,想要反抗。 荣:那么孩子一般在哪个阶段开始表达与父母不同的意见,并争取最终决定权呢? 张老师: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有两个重要的叛逆期,一个是一岁半到三岁。 家长可以观察到幼儿吮吸手指,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手指,在想吮吸的时候自由地吮吸,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和积极的进步。 一岁半、两岁的孩子最喜欢说“不”和“我来做”,也喜欢扔东西、捡起来再扔,这其实是孩子确认和训练自己控制力的方式,让孩子有可控感、有安全感。 另一个叛逆期是青春期,过去这个时期多发生在13-14岁的孩子身上,现在一般发生得更早,在10岁左右。 当然,也有个体差异,有的孩子整个青春期都没有出现叛逆期,其实这也是很令人遗憾的。 因为孩子反抗是为了寻求自己的空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孩子的生命力会更加旺盛,创造力更强,精力更充沛。 从这个角度来说,叛逆本身并不是问题,也不是需要改掉的缺点。 荣:家长会担心,如果孩子继续“叛逆”,可能会不择手段,做出一些出格或越轨的事情。 张:这个不用担心,我从教三十多年,深切感受到,孩子们非常愿意、非常主动地寻求规则,因为规则给他们安全感。 而且我们大多数家庭的父母都是亲社会的,守规矩的,愿意与人相处的,很善良的,孩子也会以他们为榜样,误入歧途的几率是极小的。 荣:除了一开始“不听话”以外,孩子还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来提醒父母孩子正在快速成长,渴望自己的空间呢? 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的小团体文化,也就是朋友、同学之间的暗语、暗号,通常是成年人无法听懂的对话。 他们可能表面上没有与父母发生矛盾,但背地里却可能会做出一些傻事,这一点应该引起注意。 在网络时代,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大人根本无法知道孩子们会从哪些渠道获得前所未闻甚至令人震惊的消息,比如邪教煽动儿童自杀的案例。 如果父母不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没有自主做决定的空间,有的孩子在学业上受到挫折,那么孩子一定会寻求小组来满足自己的情感。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父母就不再是孩子的中心了,这个时候孩子会更加关注身边的朋友是否认可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孩子很好的安全感和引导,而只是给孩子设定规矩和限制,孩子心里就会悄悄暗流涌动。 在理想情况下,这类家庭的孩子似乎可以正常度过青春期。在不良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行为和性格问题,如行为不当、攻击性、自残和伤害他人。 父母要时刻意识到孩子的控制欲,适当地向孩子展示软弱,给他们空间。 荣:家长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更好地接受孩子对控制感的探索,并与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和平相处? 张:家长要认识到,叛逆是一件好事。如果孩子连叛逆都不叛逆,连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空间都不争,总是表现得很好,那么这样的孩子将来就没有竞争力,永远都是乖乖听话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家长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向孩子示弱,是一件好事。这个空间,就是指孩子说了算的区域。 在物理空间方面,最好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如果条件不够,至少给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桌,最起码给他们一个可以上锁的抽屉,让他们自己做决定,不伤到自己,让他们自己掌控。当孩子感到自己掌控一切时,他们就会为自己负责。 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扩大自己的控制感。显然,家长也有控制欲,甚至会下意识地把孩子划分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不会接受孩子的叛逆。 张:每个人都有控制感的需求,需要掌控自己的生活。父母的控制欲也很明显,特别是一些父母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存在感,比如在事业或职场受挫,就只能“欺负”孩子。 父母要自我反省,不要在孩子面前寻求存在感,不能在其他方面受挫了,回到家就表现出对孩子的控制欲、权威欲、支配欲。 即便现阶段能管控好孩子,也还是太小,太无能为力,甚至要以生命力的萎缩为代价,家长的控制欲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三种亲子关系,帮你判断家庭关系健康 荣:当孩子出现“不听话”或者“叛逆”的表现时,家长首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张:家长可以先观察、反思一下家庭关系是否存在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再愿意听话。 有三种亲子关系可以帮助父母判断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健康。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更愿意听取父母的建议。 第一种亲子关系是安全型,当孩子接收大量信息,出现认知混乱时,这种类型的孩子会更倾向于信任父母,因为信任父母,同时因为相信父母的宽容,也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对未知的领域能进行定义。 第二种亲子关系类型是回避型的。这种类型的孩子不愿意听父母的教诲,更倾向于听别人的。在这种亲子关系中,青少年时期对父母的反对和叛逆的表现会更加明显。 第三种亲子关系是焦虑型,孩子会非常依恋父母,无条件地服从父母,哪怕父母的话有明显的漏洞或者错误,孩子也会相信。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妈宝男或妈宝女,性格懦弱,想尽一切办法寻求父母的认同,希望与父母有更深的联系。 因为他们时常焦虑,担心父母不爱他们。 所以家长在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亲子关系是不是出了问题,如果关系出了问题,不听话就成了必然。 父母应该扪心自问,自己说的话值得孩子听吗? 荣: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潜意识里都会把自己的话认定为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 但事实上,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孩子如今的成长情况不符,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却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自己的教诲,这其实是非常不科学的。 张:是啊,很多家长会说:“我的孩子不听我的话了,我很心疼。”我想说的是,孩子凭什么要听你的? 父母应该反思自己说的话是否值得孩子听从。 据心理学家介绍,两岁小孩就能读懂别人的表情,如果父母说话装腔作势,孩子也能看出来。 如果孩子不听父母的话,父母要想想自己是否相信自己说的话,是否有信心,自己不接受,没有信心,孩子就不会服气。 在与孩子斗智斗勇时,这样疏导负面情绪更有效 荣:那么家长面对孩子时,应该怎样缓解自己的烦躁和愤怒呢? 张:家长不要强忍,甚至要强颜欢笑,等到实在忍不住才表露自己的感受,这样很不好。 家长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总是说“不”,甚至生气,家长也可以不带敌意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舒服。比如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很生气,你今天对我大喊大叫,我心里很难受,很难过。”“我气得甚至想打你。” 父母的表达必须以“我”开头,先说出自己的情绪,再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会引发行为问题。 成年人的行为也需要被接纳,当父母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一方面是疏导情绪的健康方式,另一方面也给予孩子正面的指引,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和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 让孩子明白,当他们生气、不满时,不必打骂别人,更不必伤害自己,通过言语表达情绪,可以减轻伤害程度。 当父母与孩子发生矛盾时,首先要学会处理情绪,然后分析原因,最后解决问题,对症下药,学习新的家庭教育方式,这是父母一生的课题。 解答家长疑问,如果我们家孩子初二不上学,成为社会上的青少年,我们该怎么办? 荣:最后,我想请教一位非常担心的家长。这位家长说,她读初二的儿子变得非常叛逆,拒绝上学,一直要求转学。现在他即将成为一名打工青年,不听任何人的劝告。作为单亲妈妈,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张:处于这种情况的父母现在可以寻求专业支持,这是非常好的。 孩子想转学,原因是什么?家长理解过吗?如果孩子理由充分,家庭条件满足,孩子转学的要求是可以满足的。 如果没有转校的条件,家长应该多和学校沟通,表达自己愿意和学校配合的意愿,表达自己的无奈。 家长要特别留意孩子是否因为受到欺凌而不愿意上学,校园欺凌除了肢体暴力,还包括冷暴力、孤立、辱骂、言语谩骂等,如果出现校园欺凌,可以先要求学校协助解决。 如果你的孩子不再上学,但仍然可以在家吃饭、居住,你应该感到幸运,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如果孩子不愿意沟通,你也要告诉孩子,他的父母接受他,会一起面对任何困难。你的父母希望你好好的,参与校园生活。但你既然现在不愿意去,那肯定有你的理由,那就一起面对吧。 确认了这个态度之后,就要保证孩子可以在家里吃住。即使孩子白天出去,只要答应在某个时间回来,就好了。一步步来,如果孩子仍然在家里吃住,说明孩子的行为还在父母的控制范围内。 如果孩子已经不在家,或者已经失踪好几天了,家长一定要耐心的找到他/她,耐心的陪伴他/她,千万不要责骂或者打他/她,多问问他/她吃饭了没有,冷了没有。责骂或者打他/她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这时候就要用亲情去把孩子叫回来。 如果有孩子信任的长辈、亲密朋友或闺蜜,可以让他们与孩子交流。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找专业机构进行咨询。 结尾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